一、三相升流变压器的使用说明产品概述
三相大电流发生器 是根据电力部门和工矿企业在电气设备试验如:各种开关,电流互感器和其它电器设备作电流负载试验及温升试验而专门设计制造的专用设备。
本系列产品视产品体积、重量采用分体式结构,具有输出电流无极调整,电流上升平衡、负荷变化范围大、工作可靠、操作简便、等特点。是工矿企业进行升流或温升试验较理想的设备。
二、三相升流变压器的使用说明主要技术参数
1、三相总容量:10KVA;
2、工作频率:50Hz;
3、输入线电压:0~380V,线输入电流:15.19A;
4、输出为△接法:线电压:6V,相电压:3.46V;
5、相输出电流:1000A;
6、三相输出电流1000A×3,输出为六个断口,便于灵活接线及应用;
7、运行时间;为10分钟;
三、三相升流变压器的使用说明使用环境
1、工作电源:380V ±10% 50HZ
2、环境温度:—10℃—40℃
3、产品周围应无严重影响变压器绝缘的气体蒸气,化学性沉积灰尘、污垢及其它爆炸性介质的场所。
四、三相升流变压器的使用说明工作原理:
本系列产品接入工作电源后,通过调整调压器输出电压以获得试验所需的大电流。其工作原理图如下:

C ——为常闭常开触点 R ——为熔断器 LD ——为电源指示灯
HD ——为升压指示灯 HA ——为停止按钮 SA ——为升压按钮
TA ——为交流接触线圈 B ——为调压器 V ——为电压表
SJ ——为时间继电器 T ——为升流变压器 A1——为电流互感器
五、三相升流变压器的使用说明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按电气原理图接好工作线路。变压器外壳,操作台等必须良好接地。
2、接通电源,操作台上的红色指示灯亮。按下启动按钮,绿色指示灯亮,此时升流器等待升流,台上输出电流指示直到所需的大电流时,(单相也可做)为了保证测试精度,可以在仪表接线柱上串接一标准电流表。电流互感器为1000:5,电流表读数应是5A.
4、升流试验过程中,一旦发现不正常现象,应立即按下停止按钮,切断电源 ,查明原因后再进行试验。
5、试验完毕,必须将调压器回零,按停止按钮切断电源,切断工作电源 ,方可拆除试验接线,以保证。
六、注意事项:
1、本设备是为短时间的工作而设计的,所以不允许长时间在额定容量下工作,特别不允许超过额定电流运行,以防过热:
2、新安装和长时间不用的变压器,运行前用1500兆欧表测量线圈之间和线圈对地的绝缘电阻,其电阻值不低于0.5兆欧时,方可使用。
3、使用中升流变压器和操作台必须可靠接地,以保证。
4、使用时应缓慢均匀升流,搬运时应避免过大的震动。
5、调压器与电刷接触表面应保持清洁,视情况用90%酒精蘸棉纱擦拭干净。
6、本设备应置于清洁、通风、干燥和室内保存。
“终于抢到啦!”在湖北经济学院,每逢开学选课时,“”到《当代中国》的学生都很兴奋。这称得上是一门必上的选修课,连续5个学期火爆校园,创下150个课堂名额被16秒抢光的记录,课堂到课率百分之一百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
数据背后,是湖北经济学院《当代中国》的“网红体质”。作为一门思政选修课,《当代中国》破解了传统思政课课堂抬头难、互动难、入心难的困境,成为学生口中“全新的、有趣的、自由的”上课体验。
《当代中国》利用新时代网络信息技术,以“互联网+思政课”深度融合授课模式走红校园,是湖北省内高校早进行“课程思政”探索与开发的课程。这一课程聚焦新时代国家的成就与变革,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当代中国发展形势,帮助学生读懂国家,认清时代,明确自己的职责与使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思想作用。
手机教具,让学生的头抬起来
“请同学们拿起手机,进入微助教平台,谈到习**总书记的外交思想,你会想到哪个词语?”代保平老师向同学提问。短短两分钟,现场同学通过微助教参与答题,投影墙上形成答案词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提及多的词汇,这堂课的主题顺势而出。
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自主试验田,《当代中国》建构了全新授课模式,将“互联网+”引入教学过程。现代网络教学媒介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声画并茂的优势极大增强了思政课的说服力、感召力。包括微助教、微弹幕、微信群、微推送和微信公众号在内的微学习平台,是《当代中国》成为“网红”课程的妙招。
《当代中国》每次开课都会建立课程微信群,课程班主任负责管理,方便师生互动和扩展学习。每个专题会以微页面(H5)形式进行课程信息推送,学生可以提前熟悉专题主讲教师与主讲内容。
以前要求学生“将手机放在讲台,手机到人到”,一度令学生很反感。在《当代中国》的课堂上,手机成了学习助手。
课程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在教学中引入微助教和微弹幕小程序,每个专题都有3个以上的课程讨论题,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答题,课后还能自由发表弹幕。让学生从“课堂埋头玩手机”变为“利用手机学课程”,消除了师生间隔阂,告别了填鸭式教学。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彻底抬头听课,课程还改变传统课堂模式,在讲述文化自信专题时,老师邀请学生上台表演京剧、黄梅戏,将中英文诗句对比呈现,让学生眼、脑、手、耳、心,都留下深刻印象。
金融Q1741班林舒婷说:“老师分享一段英文短文,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对比,让我们在中西文化比较中深刻感受到汉语的美。”
因材施教,让学生的嘴动起来
“教学方式单一”“课程枯燥无聊没新意”“照本宣科,没有说服力”“大道理多,脱离生活”等评价,是以往不少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印象。
《当代中国》面世初期,工商管理学院Q1541班周思雨心怀疑虑:“选题这么大而空吗?”一个学期后,她感叹:“我们的确有过于关注自我的倾向。在互联网上可以大谈国外的政治经济,却连自己的祖国都不了解。当代中国这个名字就说明了它的胸襟有多大。立足现在,才是我们该从这门课中接收到的信息。”要克服学生眼中的“大而空”问题,展现出《当代中国》的宏大胸襟与**远瞩,课程工作室费尽心思,摸索出话语平衡、教师组成丰富、教学案例多样的全新课堂模式。
因材施教、与时俱进,同时意味着自力更生和自主,《当代中国》在为学生带来“想象中的课堂”时,对教师队伍的自我学习能力、思政认知水平,甚至是心理承受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走进《当代中国》课堂,教师要学会接受学生质疑和建议,甚至被点名批评。老师单打独斗、学生无动于衷等高校思政课的普遍现象,在《当代中国》课堂上彻底改变了。
《当代中国》每堂课都为学生准备一张“随堂便笺”,课后马上交。学生可以在便笺上自由评价,教师回收后进行批阅,根据学生建议及时调整授课内容与方式。让学生乐此不疲的是边听课边发弹幕。课件PPT上方保留弹幕弹道,实时显示学送的“吐槽”或“表扬”。遇到“吐槽”,老师必须根据吐槽内容及时调整授课内容、方向和节奏。课后还要整理课堂上出现的匿名吐槽,做好复盘与反思,以待下次改进。
每堂课结束前,任课老师都会预留时间给学生自由提问。通过微助教平台抽点学生与学生自主举手提问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课程内容继续补充提问。同学们一致反映“授课形式新颖,我们可以自由发表见解,超爱这样的课堂”。
追求真理,让学生的信心树起来
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树立正确的思政观,不能把思政课和专业课同社会现状分隔,不能让思政课脱离学生具体的成长环境。《当代中国》是对此理念的好诠释。“利用小课堂,撬动大思政”是学校创立课程的初衷。
《当代中国》每次配备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多学科知识碰撞交锋融合的多师同堂模式,被搬上大学思政课课堂。遇到特殊专题,很难找到合适的授课教师;重大热点问题发生后,找到与思政课程有效结合的方式,颇费脑筋;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出现在同一个专题课堂上,如何给学生呈现出完整的成系统的课堂讲述,亟待解决。
湖北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温兴生每学期都主讲《当代中国》的课: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他认为:“思政课要常讲常新,及时总结、不断改进,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
多师同堂刚起步时,一些非思政课老师并不清楚《当代中国》要表达什么,讲述内容难以衔接。课程工作室通过改进课程设计,增加课程深度主持人,注重开篇专题导入,强化集体备课意识,每个专题内容组织老师课前进行教学彩排,确保多师同堂教学的整体性。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委党校和湖北经济学院的名师组成跨学校跨学科教学团队,从各自角度或研究层面对当代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展开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阐释,启发了学生多角度理解与思考问题的能力,达到了“1+1>2”的效果。
湖北经济学院充满说服力的教学,让学生对当代中国国情的了解更加深刻,增强了“四个自信”。正如学生田慧课后感慨:“从一个个视频和图片中,我看到了中国是怎样崛起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要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