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相升流装置电力施工单位的必备神器产品概述
三相大电流发生器 是根据电力部门和工矿企业在电气设备试验如:各种开关,电流互感器和其它电器设备作电流负载试验及温升试验而专门设计制造的专用设备。
本系列产品视产品体积、重量采用分体式结构,具有输出电流无极调整,电流上升平衡、负荷变化范围大、工作可靠、操作简便、等特点。是工矿企业进行升流或温升试验较理想的设备。
二、三相升流装置电力施工单位的必备神器主要技术参数
1、三相总容量:10KVA;
2、工作频率:50Hz;
3、输入线电压:0~380V,线输入电流:15.19A;
4、输出为△接法:线电压:6V,相电压:3.46V;
5、相输出电流:1000A;
6、三相输出电流1000A×3,输出为六个断口,便于灵活接线及应用;
7、运行时间;为10分钟;
三、三相升流装置电力施工单位的必备神器使用环境
1、工作电源:380V ±10% 50HZ
2、环境温度:—10℃—40℃
3、产品周围应无严重影响变压器绝缘的气体蒸气,化学性沉积灰尘、污垢及其它爆炸性介质的场所。
四、三相升流装置电力施工单位的必备神器工作原理:
本系列产品接入工作电源后,通过调整调压器输出电压以获得试验所需的大电流。其工作原理图如下:

C ——为常闭常开触点 R ——为熔断器 LD ——为电源指示灯
HD ——为升压指示灯 HA ——为停止按钮 SA ——为升压按钮
TA ——为交流接触线圈 B ——为调压器 V ——为电压表
SJ ——为时间继电器 T ——为升流变压器 A1——为电流互感器
五、三相升流装置电力施工单位的必备神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按电气原理图接好工作线路。变压器外壳,操作台等必须良好接地。
2、接通电源,操作台上的红色指示灯亮。按下启动按钮,绿色指示灯亮,此时升流器等待升流,台上输出电流指示直到所需的大电流时,(单相也可做)为了保证测试精度,可以在仪表接线柱上串接一标准电流表。电流互感器为1000:5,电流表读数应是5A.
4、升流试验过程中,一旦发现不正常现象,应立即按下停止按钮,切断电源 ,查明原因后再进行试验。
5、试验完毕,必须将调压器回零,按停止按钮切断电源,切断工作电源 ,方可拆除试验接线,以保证。
六、注意事项:
1、本设备是为短时间的工作而设计的,所以不允许长时间在额定容量下工作,特别不允许超过额定电流运行,以防过热:
2、新安装和长时间不用的变压器,运行前用1500兆欧表测量线圈之间和线圈对地的绝缘电阻,其电阻值不低于0.5兆欧时,方可使用。
3、使用中升流变压器和操作台必须可靠接地,以保证。
4、使用时应缓慢均匀升流,搬运时应避免过大的震动。
5、调压器与电刷接触表面应保持清洁,视情况用90%酒精蘸棉纱擦拭干净。
6、本设备应置于清洁、通风、干燥和室内保存。
11月11日是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纪念日。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告停战,以英国和法国为首的协约国成为战胜方。很多人不知道,在这场持续4年之久、波及大半个世界的战争中,与英法**浴血奋战的,还有14万来自中国的华工。
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乘火车,约两个多小时才颠簸到波普林格市。波普林格,位于比利时西部的西弗兰德省,毗邻法国,是当地的交通枢纽,是英法比三国对抗德国的重要战场。
经过多方寻访,记者获知奔赴欧洲的华工中,有1万多人被派到这里及周边城市,他们被部署在波普林格的营地,承担清理战场和城市重建的任务。
一路上,老式的火车穿涵洞、过隧道,颠簸着行驶在陈旧的铁轨上。窗外时而浮现满地枯黄的山坡、草场,时而掠过破旧古老的民居。华工们当年就是从这个火车站,沿着这条铁道,抵达波普林格的。
火车站保留着华工抵达时的照片。照片上黄皮肤、黑眼睛的华工们,挤站在火车车厢里,惊奇地望着镜头。照片背景是一座尖顶的教堂,至今还在。
听说中国记者为采访一战华工而来,波普林格的市长柯斯朵夫·德乍赫尔身着笔挺的黑色西装,佩戴着只有正式仪式时才用的蓝黄相间的绶带,前来迎接。他说,在一战前,世界上没人知道地球上有这里,因为一战把这里变成了战场,波普林格才开始为外人所知。这张满是华工面孔的照片,是该市的珍贵历史资料。
波普林格市当时仅有几千居民,当成千上万的华工被火车一批批运来,可以想见,当地人是多么惊奇!
在一战中,飞机、坦克、毒气、远程大炮等各种新式武器投入战争,初到欧洲的华工,从农业文明一脚跨入工业文明,尚未醒过神来,就被送上战场。他们修铁路、清运伤员和阵亡士兵,有时还要执行勘测雷区等危险繁重的任务。一位名叫福莱特的法国官在记述中说:“我们营地的重体力活儿都是华工来做,他们是合同工,来自中国农村。”
德乍赫尔带着我们来到曾掩埋过华工的一座公墓,晴空、旷野、凄风、杂草,眼前这一大片白色冰冷的墓碑,一下把我们拉回到百年前的时空里。1917年11月,德军空袭比利时,华工第五十二队中,有13人遇难。队长琼斯在记述中提道:“13名华工所住帐篷被一枚炮弹击中,全部身亡。”
这里距敦刻尔克还有20公里,距伊珀尔市1个小时的车程。伊珀尔是西弗兰德省第2大城市,一战中几乎被德军的炮火夷为平地。华工们手中的铁铲铁锹,将城市重建起来,成为今天的模样。市中心的一战纪念馆专门辟有“中国馆”。馆长告诉我,每年都有来自法国、荷兰和英国的游客,专程来伊珀尔看关于一战的展览,每次我们都会提到华工。“华工是我们一战和当时欧洲历史的重要部分,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帮我们重建家园,我们对一战华工心怀感激”。
战时特殊时期,华工们要避开敌军鱼雷和空袭,通过不同路线分批前往欧洲,他们有的从中国登船向东,经过加拿大横穿大西洋,还有的取道巴拿马运河,或者向西经过苏伊士运河,绕道好望角,后抵达法国马赛。再从马赛下船,乘火车被送到欧洲各处。由于路途遥远,很多华工在途中就不幸遇难。据记载,1917年2月,载有华工的阿索斯号轮船遇鱼雷沉没,543名华工遇难。当时的报纸只公布了获救人数,但是对伤亡人数却缄口不言。据不完全统计,牺牲和下落不明的华工接近2万人。幸免于难的华工们大部分于1920年返回中国。
回望华工来欧洲的艰辛路,更警醒着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