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KC空气型母线槽
外壳防护等级有IP40——IP54,可根据安装使用环境灵活选择,达到母线槽佳经济输电。根据系统需求,可在母线槽任意位置设置插接口,安装快捷,分接方便,使用。

空气式绝缘型母线槽产品描述
空气型母线槽适用于交流三相四线、三相五线制,频率50-60Hz,额定电压至660V,额定工作电流250——6000A的供配电系统,承担配电任务,用于低压配电屏与大、中型负载的连接,主要应用于现代化的车间、厂房和高层建筑。本系列母线槽是在传统空气型母线槽基础上的改进型产品。
空气型母线槽母线导体选用高纯度电解铜,导体表面全长镀锡,提高了导体抗氧化腐蚀能力,加工后再用PVC管热缩处理,相间和对地用绝缘块隔开,铜母排得到双重绝缘保护,绝缘性能大大提高,然后封闭在接地的金属外壳内。
空气型母线槽外壳采用优越冷轧钢一次冷轧成波纹结构,不仅外形美观大方,更大大增强母线槽的机械强度和系统的动热稳定性,可彻底解决施工现场大跨距安装的难题。
空气型母线槽插孔处设计了防护挡板,只有防护挡板拉开时,插接箱才能接入,有效防止了插口处灰尘和异物的进入,从而提高了母线槽的防护性,防止误操作,使母线的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空气式绝缘型母线槽产品特点
铜铝复合排空气绝缘母线槽的使用说明1性能方面
(1)内部采用分离空气绝缘型式,使相间的净距和爬电距离远大于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
(2)设备内部相间绝缘体采用高强度的环氧树脂绝缘材料,有效的提高了母线槽设备的抗动、热稳定能力,满足各种极端条件下的稳定运行。
母线采用铜排或者铝排,其电流密度大,电阻小,集肤效应小,无须降容使用。电压降小也就意味着能量损耗小,节约用户的投资。而对于电缆来讲,由于电缆芯是多股细铜线,其根面积较同电流等级的母线要大。并且其集肤效应严重,减少了电流额定值,增加了电压降,容易发热。线路的能量损失大,容易老化。
铜铝复合排空气绝缘母线槽的使用说明2空气式绝缘型母线槽性
第1采用采用弯板一次成型波纹结构,因此体积小外形美观大方,大大增强了传统母线槽的机械强度载荷能力。母线槽的金属封闭外壳能够保护母线免受机械损伤或动物伤害,在配电系统中采用插入单元的安装很,外壳可以作为整体接地,接地非常的可靠,而电缆的PVC外壳易受机械和动物损伤,安装电缆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如果有错误发生会很危险,特别是电缆要进行现场接地工作,接地的不可靠导致危险性增加。

空气式绝缘型母线槽
铜铝复合排空气绝缘母线槽的使用说明3安装方面
母线由许多段组成,每一段长度既短且轻。因此,安装时只需要少数几人就能迅速完成。母线有许多标准的零件及库存,可以快速出货节约现场工作时间。其紧密的三明治结构能够减少电气空间,从而腾出更多的空间作为商业用途,如出租或作为公共场所。对于安装电缆来讲,则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因为,单根电缆往往很重,安装工作需要很多人的协作,花较多时间才能完成。另外,受制于电缆的弯曲半径,需要更多的安装空间。我公司产品采用对接式安装方式,使母线槽在安装过程中非常便捷灵活,节省了安装时间,降低了安装以及维护成本。
铜铝复合排空气绝缘母线槽的使用说明4线路优化
通过使用母线槽,我们可以合并某些分支回路,并用插接箱将之转化为一条大的母线槽。它可简化电气系统,得到较多股线低的电流值。因此节约了工程的造价,并且易于维护。对于传统的电缆线路,电缆会使得电气系统极其复杂,庞大,难于维护,这样,就浪费了工程费用和安装空间。不同电流等级的母线槽全部采用统一的盖板,设备标准化程度高,互换能力强,变容接口方便,对于前期安装和后期维护,都能够高效便捷。
铜铝复合排空气绝缘母线槽的使用说明5可扩展性
对于母线来讲,系统扩展可通过增加或改变若干段来完成,重新利用率高。而大多数情况下,电缆不能重新利用,因为长度和路线是不同的,如果要扩展系统,我们要购买新的电缆取代旧的电缆。
6 插接式开关箱
插接式开关箱可以与空气型母线槽配用。安装时无需再加其它配件。插接脚是较要的部件,它是由铜合金冲压制成,经过热处理加以增强弹性,并且表面镀锡处理,即使插接200次以上,仍能保持稳定的接触能力。箱体设置了接地点以保证获得可靠的接地,箱内设置了开关电路,采用塑壳断路器能对所分接线路的容量作过载和短路保护。
总体来说空气型母线槽插孔处设计了防护挡板,只有防护挡板拉开时,插接箱才能接入,有效防止了插口处灰尘和异物的进入,从而提高了母线槽的防护性,防止误操作,使母线的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技术参数
1、空气型母线槽使用条件
环境温度:上限:+40℃;下限:-25℃
海拔:2000m以下
湿度:相对湿度在较度为+40℃时不超过50%;温度较低时允许有较高的相对湿度
凝露条件:有
地震基本烈度:6度设防
安装地点:户内、户外
2、绝缘电阻:每一段封闭母线单元绝缘电阻值应大于或等于100MΩ 2500V兆欧表)。
3、介电强度:每一段封闭母线出厂前均经受1分钟工频干试耐压试验。
工频耐压及雷电冲击耐压数值,符合国家标准。
4、接地系统:符合IEC364-5-54对接地系统的要求。
5、防护等级:户内型:IP40;户外型:IP43、IP55。
6、负载性能:在额定电流下,外壳的温升符合GB763-90《交流高压电器长期工作时的发热》标准要求。
7、短路性能:动热稳定试验符合GB2706-89《交流高压电器动热稳定试验方法》标准要求。
空气型母线槽的设计参照执行的标准:
空气型母线槽执行的国家标准为:GB7251.2-1997《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2 部分:对母线干线系统(母线槽)的特殊要求》(该项标准等同采用IEC60439-2标准)。执行的行业标准为:JB8511-1996《空气绝缘母线干线系统》(空气绝缘母线槽)、JB/T9662-1999《密集绝缘母线干线系统》(密集绝缘母线槽),这两项标准是根据国家对电气产品性能的要求,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具体条款内容及要求,为母线槽产品的性及可靠性提供了保证依据。
母线干线系统(母线槽)已列入IEC国际标准之中,世界先进国家都有相应标准,如:美国UL标准、加拿大CSA标准、英国BS标准、日本JIS标准等,这些标准对于规范母线槽产品设计和测试依据都起到重要作用。
铜铝复合母线(KFM、CMC、CFM)的导体一种是以高标号工业导电纯铝为基体,外层包复铜一次性拉制成型的双金属;另一种是以导电纯铝为导体,表面采用先进的镀铜工艺,使其导体表面覆盖一层铜,它是将铝的高质量导电性能、低成本的能源与铜的高化学稳定性,较低的接触电阻复合为一体的新型导体材料,特殊的加工工艺使铝导体整体表面较硬,其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均等同于铜导体,铜铝复合体表面再生成的柔软镀锡层,进一步增强导体的抗氧化性能和通电质量。
超轻比重的铝导体,将大幅降低产品的成本,减少工程项目的基础投资,减轻产品的自身重量,为广大施工单位减轻安装强度。
本公司生产的各种系列母线槽,适用于高层建筑,多层工业厂房,机床密集的车间,产品工艺多变的车间,老车间及厂房的改造,各种实验室、展览馆、体育馆、宾馆、银行、等场所作电力馈电及配电使用。具有可靠,安装方便,施工灵活、体积小容量大,设计施工周期短,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产品综述:
■ 适用范围
铜铝复合母线槽适用于额定电压1000V以下、额定工作电流250A~5000A、频率50~60Hz的输配电系统。该系列产品已全部通过
“CCC”
质量认证中心的严格认证。
■ 铜铝复合母线槽结构性能
1体积小、结构紧凑,外壳采用冷轧薄钢一次冷轧成型波纹槽结构,整体组装后形成高强型管状结构,可大大增强母线槽系统的强度(6M直线居中施加70Kq压力,挠度小于15mm);且母线导体通长固定于外壳瓦楞槽中,也增强了系统的动热稳定性。可彻底解决施工现场大跨距安装的难题。
2散热性能优越、载流量大、抗短路电流高。成型盖板展开面积大,具有较好
“散热片” 效果,每根母排均与外壳直接紧贴,有利于热量的直接散发和各相间的均匀散热。
3可配置成三相四线,其五线制外壳很具特色,独特的PE小槽使PE线直接卡制与母线槽外壳,直接达到PE与外壳的电气连通,较大的保障操作者的。
4采用标准配置的单臂锁紧接头器,连接可靠方便。
5可方便地设置馈电插口,上下两面均可同时设置,且不降低其抗弯强度。馈电插接口的防护等级达IP5X(符合标准IEC529)。每套插口均设有特制的开合锁定装置,可防污物、防尘和防止误操作,其材料为ABS高效工程模塑料。
■ 铜铝复合母线槽绝缘配置
1独特的结构设计,让母排在包裹绝缘介质后分相卡制于外壳中,使母线系统拥有介质绝缘和空气绝缘的双重绝缘,集空气型母线和密集型母线绝缘优点于一身。
2母线介质绝缘采用高效绝缘材料--聚脂薄膜(美国杜邦Mvlar),该材料具有较好的耐高温性(在高温中无有毒气体释出)、较高的介电性能,绝缘等级为 “B” 级。也可采用高等材料
“塑料王” --聚四氟乙烯定向薄膜(SFM-3),该材料耐温等级很高(-180℃~+250℃),单层耐压6000V,绝缘等级 “C” 级,绝缘老化寿命50年以上,为现行实用绝缘材料中性能产品。
3母排在包裹绝缘材料后,与上下盖板接触部分采用U型橡胶垫作缓冲保护,以防止因母线绝缘材料于外壳之间的长期硬性接触,造成母线绝缘材料的震动性磨损。该材料为高等体PVC,长期耐温达130℃,达国家 “B” 级绝缘标准。
■ 高防护等级插孔
母线槽在插孔处设计了防护挡板,只有当防护挡板拉开时,插接箱才能插入,插孔平时不用进可将防护板拉闭并加铅封锁死,防止了在插口处灰尘和异物的进入,从而提高了母线槽的防护性能,防止误操作使母线的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从只身南下到回望北方:新老港漂们的“香港梦”
9月24日晚十点,26岁的内地青年Peter终于从酒醉中解脱,补发了一条朋友圈:“中秋快乐!”配图是前一晚和室友们到港岛中环一家KTV欢聚的场面。
这是Peter来香港后的**个中秋。今年夏天,他从香港城市大学硕士毕业后,顺利拿到留港签证,成了一名保险新丁。
在Peter忍受酒精之苦的同时,大他一轮的耿春亚正载着家人,沿新界的城门河兜风。四岁的女儿提着灯笼,看着天边时隐时现的月亮,听妈妈讲嫦娥奔月的故事,难掩兴奋。
同样毕业于城大的耿春亚,现在在香港经营一家科技公司,也是在港内地毕业生联合会的主席。打拼了十几年,他早已拿到香港永居身份,换上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并在新界的沙田区买了房,还把安徽老家的父母接来同住。11月,耿春亚将和家人迎来**个宝宝的降生。
据香港媒体统计,从2003年到2016年,约有16万像Peter和耿春亚这样的内地人,怀揣各自的“香港梦”,或通过就学,或由人才政策入境,踏上这片资本热土,而且这个数字仍在不断增加。
但随着近年陆港经济地位差距缩小、香港内部环境以及人才政策的微妙变化,新老港漂们在异乡打拼中,又咀嚼出了些复杂的滋味。
从难到易
2001年暑假,经一位师兄介绍,还在清华读书的耿春亚得到去香港城市大学实习的机会。临行前,他找广东同学学了几句广东话,看了两遍陈可辛导演的《甜蜜蜜》,就提着一箱衣物和一箱方便面,坐上了南下列车。
家境不富裕,耿春亚本是冲着校方提供的7000港币/月实习补贴来的,但短短两个月内,耿春亚见识了“资本主义天堂和地狱”的两极,被这里迥然于内地的繁华吸引。实习结束回内地前,他特地跑到维多利亚港边照了张相,下定决心要再回香港。
但彼时,内地人到香港读书、就业都不容易。由于当时还未开放内地研究生自费来港,去香港深造必须经由教育部公派,即便是清华,每年也只有三十个本科名额和十个研究生名额。而为了来香港,耿春亚甚至放弃了到麻省理工深造的机会。
如愿来了城大后,耿春亚又立马为两年后留港创业的签证而忙活。
“那时候没有学生毕业签证,必须是雇主给你办签证,但手续太复杂,雇主不愿意办,所以很多人留不下来。”耿春亚向本刊回忆,那两年间,他参加各种商业比赛,结识包括立**议员在内的社会名流,为的就是日后那一纸签证。2004年从城大毕业后,他花了三个月到入境处反复提交各种资料——推荐信、担保信、商业计划书、媒体报道……“后,入境处把我的签证作为一个specialcase(特别案例)来处理。”
就在耿春亚为留港奔波的同时,香港对人才流入的限制也在松动。
2003年7月15日起,香港实施“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取代了之前的“优才计划”和“内地专长计划”,**不再限定专业与名额,旨在从内地吸引拥有专业技能知识的人才,弥补香港不足。
其后在时任香港特首曾荫权“特区政府要更主动地吸引内地和海外精英前来发展”施政理念下,“人才入境计划”于2006年6月28日实施,获批准的申请人无须在来港定居前先获得香港雇主聘用。而且一旦获得批准,申请人可以偕配偶以及18岁以下的未婚子女同时前往定居。
“‘输入内地人才计划’是一项‘工作’计划,而‘人才入境计划’是一项‘设有配额的移民吸纳’计划,借以提升香港在全球的竞争力。”香港入境事务处如是解释其间差别。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陈丽君教授的说法则更加直接:“每引入这样一个人才,就可以给香港社会创造2.9个就业机会,因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到2008年5月,香港政府进一步放宽限制,将非本地毕业生留港求职期限由3个月延长到12个月,而且往届已离港的毕业生也可申请回港就业。
Peter成了政策变化的受益者。他告诉本刊,若不是有无门槛的一年签证可拿,再加上对香港保险行业的前景看好,自己很可能会回家“过点小生活”。
创业热潮
赴港内地人越来越多,给不少港漂带来“自己人”身上的商机,比如住房。
刚到香港三个月,福建人辜淳彬就做了两个决定:第1毕业后留在香港工作;**,放弃与正在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就读的传媒专业相关的工作,从商。于是,他早早穿梭于各种面试场合,毕业后,顺利拿到一家投资基金的offer。
用两年积累经验和人脉,辜淳彬也有了创业的想法。因为平时就听说不少内地朋友租房碰到的糟心事,再加上受内地兴起的共居理念的启发,2015年,辜淳彬和朋友合伙,在****的香港,开办起了共居公寓“立方”。
辜淳彬坦言,如今内地在港创业的港漂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小生态圈”。比如他的合伙人之一张权,还经营着香港一个小有名气的餐饮品牌,也是港漂交流平台“港漂圈”的创始人之一。“然后同时我还认识好多比如说做其他餐厅的、自己设计珠宝的,各种各样的创业朋友。”
相较之下,香港本地年轻人中的创业氛围似乎要寡淡一些。“我相信他们应该有他们自己的(现实)考量。”辜淳彬觉得自己相比之下,“没有那么多负担,一个人来香港闯、拼,输了大不了从头来过。”
“港漂圈”创始人赵磊来自黑龙江,他分析,香港年轻人的这种普遍的保守态度,或许与外部因素有关——香港楼市高企,年轻人创业的机会成本很高,而且香港在2000年初曾经历过一场科网股泡沫爆破,令本地人至今仍心有余悸。“(本地人)更了解香港,但他们不了解内地,他们更愿意去做医生、做律师、做金融。”
回内地去
耿春亚说,从他毕业到现在,其实内地学生留港率并不高,只有两三成。他分析,以前少,是因为就业签证手续复杂,门槛过高;近几年,虽然手续越来越简便,但与内地相比,香港本身的竞争力在下降。
2016年从港大商学院本科毕业的涵雨荷也有这样的感触。她向本刊回忆,同届近400个内地生,六成选择继续深造,绝大多数都去往欧美国家;一成回了内地;只有三成选择留港直接就业。但两年过去了,又有些人选择离开,她彻底成了留在香港的少数。
“选择回内地的一个可能是家人或者家乡的原因,比如北京上海的同学,就体现得比较明显。其次,科技公司、创业公司等,这方面香港真的是不太行。”涵雨荷分析道。
也确实有人始终难以适应香港的生活环境。涵雨荷回忆,初到香港,由于无法适应这里的速度、效率和压力,自己也曾经历过一年“痛恨香港”的阶段。她原以为语言是融入的障碍,但广东的同学告诉她,哪怕会讲广东话,他们也和香港本地人存在饮食习惯、思想文化的差异。
那段别扭的时光过去后,涵雨荷不再要求自己一定要融入本地人的圈子,“比如说印度人、韩国人、马来西亚人,他们也没有说一定要融入香港人,对不对?”她还发现,如果潜意识里一直强调“香港人、内地人”的观念,反而分歧更大,不考虑这些标签,倒能跟他们玩到一起,“因为其实很多本地人也都在国外长大或者上国际学校,他们也没有那么的香港。”
内地的发展也被香港人看在眼里。涵雨荷回忆,刚来香港时,当地人常常会问她:“从内地来香港读书应该会视野开阔,更加增长见识吧?”而如今,这类让她哭笑不得的问题越来越少了,反倒是不少到内地企业参观或实习的项目,日益受香港学生欢迎。
甜蜜蜜
“现在香港的很多事情,越来越脱离市场经济的规律了。”耿春亚以自己所在的科技行业为例说,大量香港公司不做研发,靠做外包维生,不用说内地的科技人才找不到饭碗,本地青年也无利可图。但换个角度来说,这恰恰是内地人来创业的机会。不过,在他看来,港府的人才政策还是过于保守了。
事实上,香港政府也在谋求改变。今年5月,香港及科技局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以简化本地科技公司输入人才的申请程序。
赵磊告诉本刊,除了拨款推出了专门的创业的基金外,香港政府还提供了如创客空间这样的配套设施。相较于他创业之初,如今港漂和香港年轻人的创业势头都高涨很多,“(香港)整个社会的舆论都在倡导创业”。
和早早换了香港护照的耿春亚不同,虽然已经待满七年,赵磊至今没有拿香港永居身份,“我在内地也有公司,而当前以香港居民身份持有内地公司股权的话,政策上还是有一些比较麻烦的地方。”
“香港就是我的家,我从第1就认同这个地方。”老港漂耿春亚反倒没有一点含糊,他说香港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就一定有它的价值、前途和未来”。
他计划未来要拍一部《甜蜜蜜Ⅱ》,讲述“九七后”来港奋斗的内地人的故事。
剧本或许会从耿春亚的21岁写起:从1000港币一月的上铺爬下,推开劏房房门,钻出那座没有电梯的老旧唐楼,从底层聚集的深水埗向繁华的九龙塘走,“看到高尚住宅区又一居,看到繁华的又一城,看到闹中取静的香港城市大学,我又觉得人生还是充满希望的。”
一样是住深水埗的老楼,为七八平米的房间支付每月5500港币的房费;公司也在九龙塘……十六年过去了,Peter的港漂故事有着与耿春亚相类的开头,而他想的是,“就试一下,反正失败也不要紧,回去就行。”